昧者不知此理,一见抽掣,便称惊风。凡午后面赤,或发烧,举世皆谓阴虚,不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,阳气日衰,不能镇纳其阴,阴邪日盛,上浮于外,况午后正阴盛时,阳气欲下潜藏于阴中,而阴盛不纳,逼阳于外,元气升多降少,故或现面赤,或现夜烧。
凡中下二部之病,切不可吐,吐则为逆。因阳虚而致者,由下焦阳微,阴寒阻截膀胱之路,阻微无力,不能化之,故小便不利。
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,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。大抵利于轻浅之疾,而病之深重者,万难获效。
病之当服,附子、大黄、砒霜,皆是至宝。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,人忽见脚轻头重。
上下二证,是为久病虚极者言也,总以收纳为要。又治一男子,腹大如鼓,按之中实,坚如石块,大小累累,服破气行血之药,已经数月,予知为阴积于中,无阳以化之也,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、叩、砂、半、丁香,一二剂而腹实顿消。
胸中乃肺地面,气欲出而不出,咳嗽斯作矣。予业斯道三十余年,今始认得病情形状,与用药治法,一并叙陈。